2007-10-01

我的自传-林梧桐(01)

早年

我于1918年出生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安溪县。提起安溪这个多山的地方,喜欢喝茶的人士都会马上想到它闻名世界的铁观音名茶。除了茶之外,这里也出产不少铁苗和煤炭。

在我孩童年代,安溪是个偏僻小乡,风景如画,处处都是青翠的茶山。乡民大多数以农为生,过着纯朴、安宁和满足的生活。

我的祖家在蓬莱,祖先很早就来到安溪,安居乐业,到我父亲的那一辈,已经是第十四代了。

我的祖父是林美照,生下我父亲兄弟四人。父亲林石泉是老大,三个弟弟是林模梓、林模杏和林模瑾。像我祖父一样,父亲是个正直的人,一生受人敬爱。

也许父亲过世比较早,留下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。跟当时许多典型严父一样,他为人严肃,平时甚少和我们兄弟姐妹们热情倾谈,但他疼爱孩子,这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他谆谆的教诲,刻骨铭心,使我一生受益不浅。

母亲吴万,虽非来自富家,然而颇识大体,是个传统的贤妻良母。她和蔼可亲,有浓厚的宗教信仰,热爱家庭,十分注重孩子的教养。

平时,父亲在外忙着经营售卖菜种、兔子等的生意,而母亲则在家里照顾我们兄弟姐妹七人。虽然缠了脚,还得一手包办家中粗细的活儿,但是从没怨言。两口子配合无间,是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男主外、女主内的好榜样。由于母亲和我们接触的机会比较多,留在我们心目中的慈母印象就自然更深刻了。

我一生敬爱父母亲,虽然自己现在已是个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,但对他们依然念念不忘。特别是母亲,她的音容,更是时时活在我的心中。对我认识比较深的人都知道,我的办事处及睡房里都依然挂着我母亲的照片。

父母亲的教诲

从小父母亲就开始孜孜不倦地给我们灌输华人的传统美德。他们再三强调,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得有始有终,不能半途而废或见异思迁。凡事只要集中精神、全力以赴、敢于面对问题、努力寻求解决方案、持之以恒,就有成功的希望。

父母亲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影响至深,也让我学到许多做人处世应有的原则。其中之一,就是一旦决定做一件事,就应该竭尽所能去完成它。这已成为我一生做事情的基本原则。

父母亲经常提醒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,说“小富由俭,大富由天”。所以从小我的脑子里就深深地烙上了这样的价值观:做事要走正途,勤奋努力,不投机取巧抄近路,以务实、稳步渐进的方式争取成果。

我也记得父母亲的劝诫,说“好心必有好报”。在我一生多次的经历中,这句话果然应验了。

现在想起来,父母亲当年的教诲,就是我最好的教育。如果我一生中有什么成就的话,我愿意把一切的荣誉献给他们。没有他们悉心的教诲就没有今日的我。

“梧桐”名字的由来

根据林氏的族谱,父亲属于“模”字辈,但偏偏他的名字中却没有“模”字。而我是属于“景”字辈的,名字中也同样没有“景”字。父亲的名字为何没有“模”字,我不得而知,可是对于我本身名字的来由,却略有所闻。

听长辈说,我的名字是外公取的。据说外公独具慧眼,能断定一个人的性格,依此为对方取个配搭恰当的名字。他给我取名“梧桐”,主要是希望给我带来好运,因为梧桐是一种富贵吉祥的树。在中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:“种得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。”

我的兄弟姐妹

我在家中排行第五,上有哥哥景亚和三个姐姐:林庄、林宝、林昔,下有妹妹林美和弟弟景坤。

景亚比我大十二岁,在我出生不久就到马来亚谋生,在吉隆坡茨厂街经营炒面的小贩生意。他前后南来三次,最后一次回乡时我已经十二岁了。后来有人告诉我,哥哥在马来亚的时候,曾经表示计划在我年纪稍长的时候带我过来协助他做生意。然而他的计划始终不能实现,他在1931年26岁时病逝,留下一男一女,男的是林海水,女的是林却。

我的童年孙中山先生1911年的辛亥革命,结束了中国长久的帝王统治,也掀开了数十年动荡不安、军阀权力斗争时代的第一页。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。然而战乱对乡下的冲击比较小,我和大多数当时的孩童一样,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。

我有个愉快的童年。虽然家庭并不富裕,却充满欢乐温馨。6岁时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念古书。课余时间,我经常跟着父亲在街边,或到永春卖菜种、茶叶和其他的物品。

我16岁那年,父亲不幸逝世,家庭生计顿时陷入困境,我被迫辍学。身为家中最大的男丁,我别无选择地挑起养活一家七口的重担。

熬过丧父的悲痛后,我接手经营父亲创办的小生意。还记得当时我得向亲友借两元充作购买菜种的本钱。一开始做生意便发现,跟在父亲背后是一回事,自己独当一面又是另一回事,困难重重。第一天到永春兜售,竟然连一单生意都做不成。当晚在床上辗转反侧,唉声叹气,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。时至今日,仍然忘不了当时那种啮啃内心的羞辱和挫折感。

夜阑人静,心情稍为缓和,我想起父亲的许多老顾客。“为什么不去找他们帮帮忙呢?”

第二天一早,我回到永春找上一位以前经常光顾父亲生意的老妇人,央求她给我介绍一些顾客。承蒙她热心帮助,当天就把菜种卖完了。算算钱,除了两元的本钱,还赚了二元八角。

卖菜种的生活是清苦的,一大早就摸黑出门叫卖,每天得走一段不短的路,有时还老远地走到永春做生意。苦干两年后,我存了百多元,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数目了。还清父亲生前欠下的72元,无债一身轻。

战乱之中,家乡闹土匪,市道不好,我决定放弃我的生意,改行做木匠,一做又是两年。

国内局势的发展,内忧外患,越来越令人担忧。人民除了饱受内战的痛苦,也担心野心勃勃的日本人的侵略。面对生计日益艰难的情况,家乡不少人都萌生南下南洋谋生的念头。

堂兄景聪,即三叔林模杏的儿子,于1934年到达马来亚。受到他的行动的激励,我也毅然决定步他的后尘。

四叔林模瑾早已到吉隆坡从事建筑承包业务,在当时已经是个成功的A级建筑承包商。有一天,我知道他寄了200元给我母亲,充作弟弟的教育费,便马上和她商量。我说我想到马来亚闯一闯,问她是否可以把一部分的钱借给我作盘川。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。

[前言] [01] [02] [03] [04] [05] [06] [07] [08] [0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

No comments: